聚焦都市圈与城镇化新动向 智库论坛 | 2018.04.10
都市圈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也是加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巨型引擎,决定着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形态和总体走向。为此,2018年4月10日,华夏幸福举办第3期智库论坛,聚焦都市圈及城镇化新动向。

为全面了解当下都市圈与城镇化的研究动向,此次论坛特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沈迟先生,和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的副所长陈明博士,就本次论坛的主题,通过自上而下的视角,分享了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国家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城市空间研发中心以及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8位专家,也从民间智库的角度,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了多维度和多角度的精彩分享。
沈迟从速度、密度、尺度和制度这四个要素出发,对都市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析。

陈明博士则结合当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以“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新进展为话题,从学术研究和编制实践两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了在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并对未来都市圈的分布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刘爱华博士从都市圈的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国际上公认的四大都市圈的分析,总结了都市圈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大胆构建了我国都市圈的理论模型。

张志恒研究员基于空间解读理念列举归纳、资源与模型汇总、案例回顾与技术业务方向辩证思考,明确了都市圈研究思路与数据库构建的工作内容,并以厦漳泉都市圈为例展开实践研究。

路青主任通过对全国各区县的生态、文化、人口、经济、房价、交通、产业、用地、设施服务等方面进行多时序的现状与趋势研究,识别出全国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并确定了各都市圈的发展阶段。

刘亚霏博士从长三角城市群入手对上海都市圈的发展做了深入的解析,在此基础对未来GDP的增长区域和人口的增长区域做出了大胆预判。

倪有为所长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从核心城市产业和服务功能外溢的制造业、物流、创新、通勤、住房、旅游等六大要素的流动特征入手,总结发展规律,预判未来要素流动边界,从而清晰识别出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的价值地区。

赵倩研究员将首都圈这一受政策管控影响较大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北京新总规的解读,分析了当前区域管控的主要政策以及对空间格局发展的影响,并对首都圈的近、远期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判。

产业研究院的肖海燕副主任研究员以大北京极端通勤人作为研究对象,寻找通勤人员的空间分布状态,试图寻找都市圈边界,并针对都市圈的格局给出了优化建议。

蒲劲秋研究员通过对省会经济的鉴往、溯源、展望,剖析政治权利对城市的影响,特别是省会城市,她认为在服务性经济的大背景下,省会城市的优势会更加明显,进军省会城市进行开发拓展是不错的选择。

专家们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等都市圈的多维度解析,让听众了解了华夏幸福关于都市圈的深入思考,4个小时的精彩分享让与会者受益良多。